我和乐队在奥地利演奏《梁祝》(在海外学音乐)

黄 豆

黄豆本科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二胡专业,后一路求学进入了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主修交响乐队指挥。


(资料图)

从中国民族音乐到西方古典音乐,从二胡演奏到指挥表演,黄豆乐于学习与探索,深究不同领域音乐的共性与特性,并在奥地利出色指挥了中国戏曲演奏,让中国戏曲被更多人知晓、感受。一起听听她的留学故事。

 

对我来说,交响乐指挥和二胡演奏有不小差别。二胡是单旋律乐器,只有一个声部,而在指挥交响乐队时,我面临多旋律、多声部在同一时间演奏的情况;二胡是独奏乐器,在演奏二胡时,演奏者大多数考虑的是自身演奏技巧,而作为指挥,我需要在各个声部之间把握平衡和取舍;二胡演奏多数时间是一个人打磨修炼,但作为一名指挥,我需要与每一名乐团成员交流与沟通。

来到奥地利学习乐队指挥,对我而言是一个不断面临挑战的过程。虽然每周都有指挥课,但一般上课时指挥的是“模拟乐队”(老师弹钢琴配合),大约一两个月才有机会指挥一次“真正的”乐队。还记得我第一次指挥乐队时,站在舞台的正中间,“以一敌百”——面对近百名演奏者,我局促又慌乱。乐团的演奏者对我很尊重,也理解我作为一名刚入门的学生,在这种场合下难免紧张,都尽量配合我演奏。虽然乐曲完好地演奏下来了,但在指挥整首曲子期间,我的脑袋埋进乐谱里,不敢抬头也不敢与乐队成员对视,与乐团几乎没有交流。后来,随着与乐队的练习经历越来越多,我逐渐找到了自信,也慢慢地敢和乐团沟通交流,凡事熟能生巧。

不过,挑战总是接踵而至。随着对指挥学习的深入,我不再只是“做动作、给手势”,也对指挥的工作责任有了更广泛的理解。作为一名指挥,台前幕后需要担任许多重要的角色,如组织建立乐队、招集评审乐手、决定演出曲目、策划音乐会、组织并进行排练等。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乐队指挥,不仅仅在指挥专业上要水平过硬,还要在统筹策划上具备领导力。

今年初,我在萨尔茨堡组建了一支学生乐队。除了想锻炼我的综合能力外,这支乐队也承载了我的一个心愿:我希望结合十多年音乐学习中积累的对民族音乐的了解,通过这支乐队让中国民族音乐在奥地利的舞台上奏响,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

今年4月份,我举办了一场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会,其中包括经典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经由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如何讲好《梁祝》的故事,是我和乐队成员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乐队中有超一半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如何向大家介绍《梁祝》,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作品,是我排练前需要准备的第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理解和共识,演奏员们无法演奏出作品的真情实感,观众也就无法理解作品讲的故事,那么这场演出就是一场无效沟通,并不会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排练的一开始,我向大家说:“或许‘梁祝’这两个字,对各位来说不容易理解,但《梁祝》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说罢,团员们齐声发出“哦!”我想,他们大概已经理解多半了。接下来,大家对故事内容进行了了解。下一步更具挑战,那就是如何指挥乐队演奏出具有中国民间戏曲风格特点的音乐。

在《梁祝》中,作曲家加入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乐器——板鼓,我们在国外没有板鼓,就尝试敲击不同的木板寻找类似板鼓清亮又充满紧张感的声音,为此花了很大的工夫。这是因为打击乐不仅要选对面板,还要选对鼓槌儿!这一通下来十分不易,但也使整个乐团对打击乐声部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加强了乐团的凝聚力。同样,弦乐的演奏也需要借鉴戏曲唱腔才能“味道足”。外国同学们不了解中国戏曲文化,演奏的乐器也和我们的民族乐器不同,演奏法自然也不一样。

幸运的是,在我就读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曾学习过京胡演奏,并且学习过如何使用二胡(乐器)模仿京戏唱腔(人声)。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对我这次排练帮助巨大。我同外国同学们说:“我们手中的琴弦,不能仅仅看作是两根或者四根琴弦,我们要把它们看成一条一条声带,用手中的‘声带’去‘演唱’音乐。”

于是,我带着团员们尝试去模仿一些中国戏曲唱腔,先是放下乐器学着唱,再来拿起乐器模仿自己唱过的东西。之后加上细节上的深入处理,效果非常好!很难相信,一群金发碧眼的年轻人竟能在短时间内演奏出相对地道的中国戏曲音乐。

在我们排练的时候,还有这么一段小插曲。当排练进行到“祝英台抗婚”的主题时,作曲家重复了3次开头的旋律——由弱到强、层层递进,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我用手势暂停了乐队的演奏,大家都看向我,我说:“大家演奏得非常出色,之所以在这里停下来,不是因为演奏方法有什么问题,是我忽然从这段音乐里想到了什么。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说过,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位思想家老子?”演奏员们把手里的乐器轻轻地放在腿上,都疑惑地看着我。

“老子曾写过一本书,叫《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先用中文念了一遍,又尝试用德语翻译给他们。我接着说道:“ 现在咱们演奏的地方恰巧重复了3次,于是我想借用这句话,希望可以启发大家,每一遍都用递进的情绪去演奏,从无到有,一遍强过一遍,到了最后一遍希望大家用饱满的激情来演奏!”就这样,我一步步地用学过的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华文化知识带领着外国同学们,把这首东方音乐作品生动地排练了下来。

终于到了和观众见面的时刻!我们在节目单里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梁祝》的故事情节,对每一个小标题都精心翻译,力求让观众们听得懂这个作品。效果如何?从观众掌声中见分晓!伴随着乐曲尾音渐行渐远,5秒、10秒——短暂的寂静后,热烈的掌声响起,萦绕整个音乐厅。观众们起立致意,边鼓掌边点头,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感动落泪。他们感谢我们带来如此动人的音乐、一个如此美妙的夜晚,我们也十分感激每一位观众,同我们一起见证了何为“音乐无国界”!

音乐会后,我们还设置了晚宴,观众们聚集在我们周围,意犹未尽。掌声、笑声、赞美声掀起了又一个小高潮。同时对于作品中段出现的中国戏曲风格部分,外国友人表示十分好奇,纷纷向我询问细节。我解释说,那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瑰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系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交响乐队指挥硕士)

推荐内容